进入9月份以来,信阳出现连续阴雨天气,目前已持续40余天,田间土壤湿度已经饱和,大部分田块田间存在积水,给前茬作物收获、小麦播种造成较大影响。为科学应对不利条件,最大程度保障播种质量与明年夏粮丰收,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特制定针对持续降雨天气小麦抗湿播种应急预案。
总体思路是:以“抢时播种、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核心目标,立足“稳面积、提单产”,将“抢时播种与高质量播种”作为最关键抓手。工作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抢抓农时,分类施策
面对严峻的播种形势,必须摒弃“一等二看”的观望思想,树立“抢”的意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墒情适宜的地块,要抢抓雨歇窗口,发挥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加快水稻收获和小麦播种进度,努力扩大适期播种面积;对于田间有积水或土壤湿度过大的地块,首要任务是排水散墒,组织人力、机械,疏通沟渠,开挖深沟,全力排除田间明水,待机械能够下地后,及时进行散墒作业,为播种创造条件;对于因雨延误、可能晚播的地块,要坚定信心,全面落实晚播小麦“四补一促”技术(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一促到底),确保晚播不减产。
二、优选良种,做好处理
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是应对晚播和潜在病虫害风险的基础。
1、科学选种
建议选用耐迟播、芽势强、抗寒性好、生育期偏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以弥补播种期推迟造成的积温不足。可参考选用信阳市主推的如扬麦系列、信麦系列等优良品种。
2、严格拌种
阴雨高湿环境极易加重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应重点加强土传病害防治,确保选用适宜种衣剂,并于播种前一周内完成均匀拌种,拌后阴干待播。推荐使用以下高效低毒药剂组合(每份制剂兑水20∼30毫升,拌麦种15公斤):一是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45毫升 + 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克;二是17%吡唑·氟环唑 40 毫升 + 70%吡虫啉湿拌种剂30克;三是27%苯醚·咯·噻虫嗪拌种剂 30 ∼ 40 毫升;四是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50 毫升。拌种时应优选长效型杀菌剂,严格依照说明规范操作,确保药剂均匀附着。尽量不要“白籽下地”,全力夯实苗期病虫害绿色防控基础。
三、精细整地,提高质量
“播种质量是晚播麦的命根子”。越是晚播,越不能因抢进度而牺牲整地质量。
1、 坚持适墒整地
密切关注土壤墒情,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 70%-75%(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方可进行旋耕或播种作业。避免在土壤过湿时强行耕作,过湿整地易造成泥条,干后形成“铁疙瘩”地。
2、 推行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
为抢时争效,大力提倡并推广使用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施肥播种机,实现施肥、播种、覆土、化除一次性完成,最大限度减少农机进地次数,节省农时。
四、适时晚播,合理密植
根据天气预报和积温理论,科学调整播期和播量。
1、播期选择
根据信阳市气候特点,在确保能出苗的前提下,可适当推迟至11月10日前后播种,有助于避免冬前旺长,提高抗寒能力。
2、 增加播量
遵循“以密补晚”原则,适当增加播种量。今年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10日,最佳播期10月28日∼11月5日。适播期播种麦田基本苗宜控制在每亩20万∼23 万,播量35∼38斤,越冬期总茎数以70∼80万左右为目标。适播期后推迟一天每亩增加 1 斤,播量最多不超过45斤。
3、 控制播深
湿地播种宜浅不宜深,建议播种深度控制在 3- 4 厘米。过深易导致芽鞘伸长消耗过多养分,出苗弱;过浅则易受冻害和干旱影响。播后开沟做厢,提倡窄厢深沟,四沟配套。
五、科学施肥,促弱转壮
推行以土壤肥力与产量目标为导向,依据基础养分数据确定氮、磷、钾及微肥的合理用量与配比,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与精准施肥。一般亩产500公斤地块施纯氮(N)14-16公斤,五氧化二磷(P 2 O 5)6~8公斤,氧化钾(K2O)8~10公斤。根据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适当补施硫、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避免过量偏施氮肥;有机肥、磷钾肥与微量元素肥料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追比7∶3左右为宜,底肥施用需与耕作结合,确保养分分布在小麦根系主要吸收区。
针对今年特殊情况,施肥策略需相应调整。施足底肥,化肥应氮、磷、钾平衡施用,由于雨水淋溶可能导致养分流失,可适当增加底肥用量(约 10%-15%),特别是增施磷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弥补冬前积温不足;冬前对于晚播弱苗,可适量追施尿素(每亩 3- 5 公斤),起到“冬肥春用、防冬寒、防春旱的双重作用。保苗安全越冬,促进春季早发快长。
周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