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13年
浏览次数:207  添加时间:2014-05-14 09:37

 

 
[简述] 2013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为模式,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为支撑,着力发挥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农业学术研究主阵地、农业科技进步主渠道的职能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进程,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各项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全年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65项,共获得2013年度科技进步奖5项。有4个项目顺利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获得发明专利2件,发表期刊科技论文29篇,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件,水稻新品种“青两优916” 、“嘉糯Ⅰ优721”通过省级审定。制定的“信阳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由河南省质监局发布实施。新争取各级科研项目14项。其中,农业部良种繁育基地项目1项、国家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条件改善项目1项、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4项、市科技项目4项。项目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市共建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示范基地90余万亩,着力强化良种良法综合展示,为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样板。以种田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为对象,着力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服务,带动了信阳科技种田水平的提高。
 [农业科研项目] 2013年,市农科院围绕农业产业需求,以作物品种创新、栽培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为重点,以提高成果持续供给能力、技术集成配套能力、示范应用引领能力为目标,提升选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凝练创新方向,明确创新目标,开展了65项试验研究。其中,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农业部行业专项1项,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项,省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产业体系项目16项。这些项目是: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水稻三系不育系的转育及利用;两系法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水稻优质种质资源创制及强优势杂交稻新品种选育研究;粳稻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江淮地区高产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高产多抗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选育;南方稻区国家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生产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试预备试验;河南省南部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高低温对水稻成苗与结实影响及预防技术研究;水稻病虫草害预警及关键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小麦隐性灾害防控与抗逆稳产综合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小麦育种能力共性技术研究;主要生态区小麦关键栽培技术创新与示范;小麦简化高产施肥(控释肥)试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砂姜黑土适于机械化施肥管理的麦田耕作与种植方式试验;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粳稻精量直播栽培技术研究;高产优质耐渍芝麻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优质油菜新品种高产配套栽培与高产保优制种技术研究;油菜轻简化、机械化关键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高产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国家黄淮粳稻A、B组区域试验;河南省中晚粳联合预试区试与生产试验;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及配套技术研究;水稻合理密植下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南省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全国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优质油菜区试及生产试验;河南省夏花生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水稻全程机械化装备及配套技术研究;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稻合理密植下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南紫云英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高产优质多抗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技术研究;河南稻田绿肥利用及紫云英种子高产技术研究及示范;沿淮旱涝并发地区作物高产高效用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红麻、黄麻等种质资源收集及优异种质展示;红麻品种筛选、高产高效种植与多用途关键技术研究;红麻重大有害生物预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稻田高效低毒新农药筛选与轻便化施药技术研究;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豫南稻区水稻再生高产高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生物杀虫剂在信阳茶园中的引进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茶园优质高效栽培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河南绿茶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调控技术与示范研究;茶叶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茶树无性系良种快繁技术研究;平菇不同品种品质比较及优质品种选育;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茶叶机械化采摘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茶产品水溶性农药安全性评估和控制技术;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市院战略合作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
 [作物品种选育] 针对目前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等应用品种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和利用,涌现了一批有苗头的新种质、新品系和新品种。水稻育种团队采取两系法杂交稻、三系法杂交稻和纯合稻兼顾的选育途径,应用常规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多抗新品种。2013年,两系杂交稻组合“青两优916”和三系杂交糯稻组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嘉糯Ⅰ优721”填补我省自育杂交糯稻品种的空白。油菜育种团队将油菜常规育种技术、轮回选择、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灰色系统理论和遗传距离分析相结合,开展抗裂荚、半矮秆、耐密植、耐迟播、特早熟等性状的研究,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与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寒遗传改良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技术研究,选育的“信油杂2803”通过省级试验程序并申报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小麦育种团队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信麦9号”也已通过试验程序并申报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耕作栽培研究] “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不同茎蘖肥分蘖临界期的研究和穗肥对植株形态与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肥力条件下,杂交籼稻的基肥氮素用量4公斤/亩以下,杂交粳稻的基肥氮素用量5公斤/亩以下,常规粳稻的基肥氮素用量6公斤/亩以下。这一结果与前几年的研究结论一致。以上基肥氮素用量是目前信阳传统栽培方法基蘖肥用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水稻栽培技术推荐用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这表明,减少基肥用量能有效控制水稻群体过度发育,降低倒伏风险,有利于后期穗肥施用和高产形态构建,实现群体质量栽培目标。 “‘紫云英+覆膜’有机稻生产技术研究”以紫云英为主要肥源,用覆膜进行高温杀草,研发有机稻生产技术,201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007569.7)。利用这项技术,在市农科院2亩试验田已连续4年进行展示,不用化肥,未施农药,仅以紫云英为主要肥源,育秧移栽和直播有机稻,与同批次临近对照田产量基本相当。在固始示范点用覆膜技术生产的有机稻(品种:“特优2035选系”),在大旱之年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产量达到508.8公斤/亩,比对照(354.6公斤/亩)增产达43.5%;罗山周党开展的水稻覆膜高产创建综合技术示范,示范技术取得了816.7公斤/亩的较高水平,比对照(641.6公斤/亩)增产27.3%。4年的连续试验示范,验证了“紫云英+覆膜”生产有机稻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主持承担的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被市政府市列入市“双十”工程组织实施。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认真组织实施下,2013年全市推广粳稻127.52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在全市发展粳稻120万亩的目标任务。“籼改粳”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完成了粳稻晚播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粳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集成工作,初步建成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栽培技术体系。二是办成一批高产示范点,2013年共在全市建立“籼改粳”高产示范点107个,形成了以“312”、“107”、沪陕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心的示范走廊,建立了一批较为稳固的高产示范点,为粳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基地。三是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项目专家组成员的现场观察和测产,万亩示范区平均产量在680公斤左右,千亩示范片平均产量在750公斤左右,核心示范区产量达到850公斤。以平均亩产680公斤左右计,比籼稻增产54公斤,增加粮食8640万公斤。根据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粳稻比籼稻每公斤高出0.3元,每亩增收320元,经济效益5.12亿元。 “籼改粳”还推动机械插秧新增面积45万亩,扩大了麦播面积,实现稻麦两熟,并在土地流转方面探索出较为成功的经验。谢华安、陈温福院士先后来到信阳考察豫南“籼改粳”工作,对信阳推进粳稻生产关键技术和粳稻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植物保护研究] 受病虫源基数、气候、作物布局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13年信阳市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偏轻发生。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是前重后轻、病害重于虫害。但全市小麦病虫害总体偏轻发生,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叶锈病、麦蜘蛛等在部分地区偏重发生。由于3月份以来信阳市温湿度适宜,菌源充足,加之此时麦苗嫩绿适宜孢子浸染,信阳市条锈病发生扩展十分迅速,条锈病发生时间之早,发病点数之多,为历史罕见。表现为发生早,传播速度快,部分地区发生程度重,全市平均病田率平均13.7%,最高40%;平均病株率1.3%,最高69.8%。在光山、潢川等县区局部呈普发态势。赤霉病偏轻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全市平均病穗率2.1%,最高病穗率达32%。 穗蚜在局部田块发生较重。据田间调查,全市虫田率58%左右,蚜株率18%左右,发生盛期小麦百株虫量267头。由于今夏信阳市持续高温,降水偏少,对虫害的繁殖和病害的流行极其不利,信阳市水稻病虫害总体偏轻发生,发生程度是近年来最轻的一年。其中一代偏重发生,二代偏轻发生、局部中度发生,三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对部分晚栽稻田形成集中危害。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轻发生。稻纵卷叶螟高峰期平均卷叶率只有2.3%,最高田块卷叶率仅11%。普遍没有达到防治指标。稻蓟马中度发生,百丛虫量160-320头,最高达到2200头。 稻瘟病叶瘟偏轻发生,在部分地区中度发生;穗颈瘟轻发生。稻曲病轻发生,今年稻曲病是近年来发生最轻的一年。纹枯病中等发生,部分田块偏重发生,发生程度总体上较常年偏轻。 “水稻病虫害新农药筛选与轻简化施药技术”研究有新的进展。为解决农村壮年劳力少,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项目主要探索了水稻包衣技术、药剂拌种技术、除草剂与杀虫剂混配施药技术、内吸性农药滴施技术。针对水稻直播田、机插秧田草害突出这一难题,引进筛选了6种新型除草剂,提出了“一封一杀”两次除草法,分别设了土壤封闭除草和茎叶处理除草。针对近年来稻曲病、稻瘟病发生加重,2013年增加了水稻杀菌剂的试验规模和范围,引进国内、国外最新杀菌剂产品21个,在籼稻和粳稻上同时开展筛选试验,发现了两种新型杀菌剂对稻曲病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对外合作也有新突破。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共同开展了5个课题研究,与河南省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就《植物源农药为主的信阳茶树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构建》课题研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水稻害虫防治专家侯茂林博士7月4-5日应邀到信阳访问讲学。发明的“茶尺蠖室内鲜叶继代饲养方法”8月14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并颁发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110376275.1。
 [茶叶技术研究]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项目对引进筛选的91份茶树种质资源的植物学特征特性进行了鉴定,初步建立了茶树种质资源圃和茶树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并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系统选育等手段获得新种质材料4000多份。“茶树机械化采茶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开展了机械化采摘技术在信阳茶园的适应性研究,初步建立了机采、手工采相结合,高中低档茶产品均衡生产的信阳茶区茶园生产管理模式。“茶树无性系良种快繁技术研究”项目初步研究出了适宜于无性系良种茶树快繁的技术,摸清了扦插茶苗容易发生的病虫害和最佳防治措施,掌握了无性系良种快繁操作技术规程。“信阳毛尖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建立了茶园清洁化栽培技术体系,提出了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生产线的选型、配套方案、工艺流程和关键工艺技术参数,建立了清洁化栽培示范基地和清洁化生产线。“信阳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品质标准创建”项目初步筛选出适合加工信阳红茶的优良茶树品种。“茶园土壤营养调控技术研究”项目建立了信阳主要产茶区土壤养分状况数据库,提出了不同土壤类型茶园的营养调控技术措施。“茶叶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项目对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两种重大有害生物,分别建立出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危害损失关系式,总结信阳茶区出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趋势,对柑橘粉虱、绿盲蝽、钩纹广翅蜡蝉、短额负蝗、绿螽斯、华北蝼蛄、眼纹广翅蜡蝉等茶区不太常见害虫,进行了实验室基础研究。“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在信阳茶区建立3个观测点,建立了信阳小绿叶蝉预警模型。在佛灵山茶叶有限公司茶园建立数字化黄板色诱示范基地100亩,绿色防治效果不低于70%。
 [国家试验站工作] 2013年,国家水稻、小麦、油菜、茶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试验站充分发挥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联合攻关、转化对接、展示示范、科技普及、信息监测作用,延伸与补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链,积极当好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成果服务于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水稻试验站在平桥、罗山、潢川、息县、固始等五个示范县建立了10个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20000余亩,辐射带动面积达到30余万亩。大面积丰产丰收。各据县区对示范点测产结果,粳稻平均单产达到690公斤,籼稻平均单产达到628公斤。小麦试验站在五个示范县安排了百亩、千亩示范方和万亩高产示范区,示范品种郑麦366、郑麦9023、扬麦15和西农979。丰产方和高产示范区比当地生产上的小麦增产显著,增产幅度普遍超过20%。其中马集原种场示范基地扬麦15,收获后实产达到1190斤/亩,破信阳稻茬小麦历年来高产纪录。油菜试验站在五个示范县建立油菜核心示范区3500亩,示范面积3万余亩,开展高产机收油菜新品种及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双低广适性油菜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油菜轻简化高效低损失生产技术研究应用与示范等,推广机械化种植、轻简化栽培、高产保优栽培、高效杂草防治等油菜生产主推技术,示范区机械化生产率占70%,大田生产达10%,示范区亩产一般都在150公斤以上,比非示范区增产20%左右。尤其是免耕栽培和轻简化栽培技术,显著地减少劳力数量,在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受种植户欢迎。茶叶试验站分别在信阳佛灵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信阳九峰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农科茶叶有限公司建设茶叶加工示范生产线各1条;进行试验示范工作。初步确定了日产150公斤、500公斤、1000公斤三个生产规模的信阳毛尖茶生产线生产工艺与机械设备选型配套方案,并建设了1条日产150公斤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生产线和1条日产500公斤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生产线,为当地茶叶加工企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茶树机械化采茶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开展了机械化采摘技术在信阳茶园的适应性研究,初步建立了机采、手工采相结合,高中低档茶产品均衡生产的信阳茶区茶园生产管理模式。“茶园土壤营养调控技术研究”项目建立了信阳主要产茶区土壤养分状况数据库,提出了不同土壤类型茶园的营养调控技术措施。“茶叶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项目对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两种重大有害生物,分别建立出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危害损失关系式,总结信阳茶区出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趋势,对柑橘粉虱、绿盲蝽、钩纹广翅蜡蝉、短额负蝗、绿螽斯、华北蝼蛄、眼纹广翅蜡蝉等茶区不太常见害虫,进行了实验室基础研究。“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在信阳茶区建立3个观测点,建立了信阳小绿叶蝉预警模型。在信阳佛灵山茶叶有限公司茶园建立数字化黄板色诱示范基地100亩,绿色防治效果不低于70%。这些项目的研究与示范对我市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信阳红麻试验站在浉河区、息县、固始县、潢川县、罗山县、光山县等6个县区建立红麻产业技术示范基地,面积285亩,辐射带动周边5万余亩的红麻生产发展。在示范基地重点展示红麻高产高效品种、红麻重大有害生物的检测预警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红麻机械收获技术、麻骨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了福红991、福红992、H318、H368、红优2号等主导品种,显著提高了当地红麻产量和农民种植技术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 以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为依托,以各级各类项目为载体,坚持“科研、培训、推广”相结合、“试验、示范、应用”相结合、 “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了信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跨越进程。一是转化了一批重要成果。全年示范推广稻麦油新品种有30多个,其中水稻新品种II优550、II优688、II优1511、冈优5330、青两优916、嘉糯Ⅰ优721、广两优916、珍珠糯、特糯2072、香丰1026、9优418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70多万亩;小麦品种9023、郑麦366、郑麦004及信麦234示范面积80多万亩;自育油菜新品种信优2508的示范推广7万亩;示范水稻轻便栽培技术10万余亩,泥质法育秧技术5万余亩,粳稻直播技术2千余亩;示范油菜机播机收技术5千多亩。省成果转化项目品种三系杂交稻Ⅱ优688,去年在河南省南部稻区种植面积达40.8万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珍珠糯、特糯2072等优质糯稻品种,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有力地支撑了粮食加工企业的产能提升。二是培育了一批示范基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一批高产创建示范点、耕作制度调整示范点等,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业发展。联系农民合作组织208个,超千亩种田大户40个,帮助其做好生产规划和品种利用。在全市创建水稻、小麦、油菜、茶叶、麻类百亩示范方11个、千亩示范方5个、万亩示范方2个。建设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示范基地逾90万亩,为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样板。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验收组对平桥区五里镇高科农机合作社的两个百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的产量验收,糯稻新品种珍珠糯亩产达到847.6公斤,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冈优5330亩产达到865.8公斤。对平桥区肖王乡的油菜高产示范片的产量验收,5000亩油菜新品种信油2508,平均亩产275.8公斤。
 [农业科技服务] 把农科院当成为师范学院来办,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去,培训老师能人,让他们再去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市农科院联合各示范县区,共同实施“千名种田大户科技服务行动”,将最新最实用的品种和技术在最短时间内送到种田大户手中。同时,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组织大批技术人员深入到主产区,走进田间地头,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先后共举办小麦、油菜中后期管理、粳稻高产栽培技术、泥质法育秧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油菜机收观摩会等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130余场次,培训人员2万人次;深入乡镇、村组开展科技咨询60余次,受益群众2万余人;推广实用新技术10余项,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万多份;发布有关小麦、水稻等病虫测报11期,筛选推荐适宜我市种植利用的大宗农作物品种8个,在各种媒体上发布农业科技信息,对推动全市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农科院被省科技厅授予“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术交流合作] 市农科院坚持当好“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发挥国家和省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援、决策支援、科技支援和财务支援机能,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把基础性研发、应用型研发和产业化转化结合在一个纽带,为信阳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摸索出了一条通过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2013年,有30余位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专家以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的知名学者来到信阳指导工作,在科研发展方向、重大科技项目和农业生产管理上提供了不少“锦囊妙计”。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农业部计划司、科教司、科技发展中心领导先后来市农科院做报告、开座谈会,检查指导工作。农科院还以“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为主题,开展了院首届集中学术交流月活动,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同台竞技,展开学术观点的交锋和碰撞,开拓了学术视野,启迪了创新思维,对科技人员凝练科研方向、梳理科研思路起到了很好作用。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深入推进,有力地提升了农科院的社会关注度、学术活跃度和行业影响力。
 [农业科研成果]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创新路线,着力提高信阳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共获得2013年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省农科系统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有4个项目顺利通过省级成果鉴定。获得发明专利2件(分别是“有机稻种植方法”和“茶尺蠖室内鲜叶继代饲养方法”)。发表期刊科技论文29篇,核心期刊文章发表数逐年提高,主流媒体刊用文章数明显增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件。二是育成了一批新品种。水稻新品种青两优916、嘉糯Ⅰ优721通过省级审定。此外,还有一批农作物新品系进入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表现很好,为保障创新品种的持续产出积累了战略储备。三是攻克了一批新技术。在种质资源创新、分子标记育种、“籼改粳”研究、水稻清洁生产、茶叶加工工艺、害虫综合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掌握了一些新技术。其中,制定的“信阳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已由河南省质监局发布实施。
 [科技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经费快速增长,省级以上经费到帐758万元。“农业部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获批建设。投入180万元,在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建设信阳南繁育种基地,并投入使用。洋河现代农业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征地530亩,已与四个村民组农户签订了补偿协议,2013年先期种植粳稻130亩,取得了平均亩产680公斤的好收成。截止2013年底,市农科院拥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5个;农业部观测实验站、水稻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各1个;省级的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研发基地1个、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2个,国家和省级科技平台数达到14个。这些平台的科研、示范、推广工作得到有条不紊的展开。
 [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人员结构显著优化。1人被评为研究员,2人被评为副研究员,4人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人当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招聘2名硕士来院工作。目前,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104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27人,省管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1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人,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4人。多名专家进入农业部、农业厅启动的产业技术体系和重点实验室体系,在市级农科院中居于前列。还争取设立了“河南省水稻育种创新型科技团队”,为人才的聚集和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设立青年科研基金,支持青年科技者主持科研项目,在年轻人中培育“学问的种子”。引进4名博士后合作开展项目研究,被评为全省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全院职工呈现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农业科技宣传] 围绕全院中心工作,瞄准信息服务需求、院务公开需求和农科院影响力提升需求,着力加强科技宣传工作,有多条信息上了省市媒体的头版和头条,被评为信阳要闻。在国家、省、市电台、网站、报刊以及内参期刊上发表信息161条(篇)。其中,《科技日报》1篇,《河南日报》2条,河南新闻联播2条,《河南科技报》1条,市政府门户网44条,河南省农科院网7条,《信阳日报》80条,《信阳新闻联播》15条。4月19日《科技日报》以“上游的试验田下游的供应站——信阳农科院扮靓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战略节点角色”为题,发表长篇报道,介绍了农科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被中国科技网、人民网、中国网、搜狐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和信阳市政府网转载;3月26日,“信阳市农科院有机稻种植方法破解国内技术难题”一文上了《河南日报》农村版的头版;10月6日,《河南新闻联播》头条以“粳稻田里说丰年”为题,展示了市农科院在实施“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1月6日《信阳日报》以“开拓科研事业新局面,谱写服务三农新篇章”为题,报道了信阳农业科研事业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信阳农科院网和信阳毛尖茶网站建设也有新的进展。
 

上一篇:农业科技2014年
下一篇:农业科技2012年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