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05年
浏览次数:14  添加时间:2011-12-29 04:45

 

[简述]  信阳市农科所是信阳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是我国稻麦油茶麻等农作物重要的生态育种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现有职工69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6人,高级职称48人,省管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市优秀青年专家18。设置有7个科室、7个研究室,下设2个二级机构和2个经济实体。其中所机关为财政差额供给事业单位,核定编制230人。现有科研、生产、生活用地2266亩,固定资产1437元。
2005年,信阳市农科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研立所、开发强所、人才兴所、和谐建所的工作思路,加强能力建设,构建创新体系,各项工作都迈出了新步伐。全年共实施科研项目29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发表论文41篇。有3个水稻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稻、麦、油、茶、麻及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工作得到加强。一批稻麦油自育新品系、新组合在省级和国家级品种试验中表现突出,信阳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取得新的进展。水稻系列化育种技术平台和信阳毛尖茶标准化生产技术平台的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农科所在全省水稻、茶叶学科的领先地位。主推品种优质稻特糯2072的种植区扩大到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省区,专用稻豫籼9号成为华中中籼稻区颇受欢迎的米粉加工用品种,优质稻特优2035成为豫南稻区高档优质米开发的骨干品种。审定品种两优培粳、信杂粳1号、550、信阳234的示范力度进一步加强,稻麦油制繁种、粳稻晚播优质高产等技术示范面积进一步扩大。完成了市政府安排的30万亩优质稻麦订单生产的技术服务工作。对国内外的优质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完成了市政府安排的“千亩茶叶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
[农业科研项目] 2005年,市农科所按照突出自主创新、突出支撑引领、突出重点突破原则,围绕信阳农业生产主导产业和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立足种质创新,主攻品种选育,加强资源集成,开展了29项试验研究: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研究与应用;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表达及应用研究;水稻标记性状在两用核不育系中的表达及应用研究;南方稻区国家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高产多抗优质弱筋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河南省南部小麦良种联合区试;豫南果蔬玉米优质高效栽培相关因子及产业化研究;粳稻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河南省中晚粳联合区试及生产试验;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信杂粳1号的试验与示范;全国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优质油菜区域试验;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引进鉴定及选育研究;河南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专用型花生品种的筛选鉴定与应用技术研究;信阳茶园主要病虫害生态调控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全国麻类新品种区域试验;紫云英品种优化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信阳夏秋季茶改制关键技术研究;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引进与应用研究;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豫南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豫南粳稻晚直播栽培技术研究;国家旱稻品种试验。
[水稻基础研究]  2005年,市农科所继续承担两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其中“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及应用研究”对已转育筛选出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通过扩大播期差,对其在豫南地区的育性转换时期、安全不育期、开花习性、异交结实特性等做了进一步观察。育成品系特矮262S、特矮265S新特矮S、矮青34S等不育性均表现稳定,安全不育期在40天以上,在河南省南部稻区可安全应用。“水稻标记性状在两用核不育系中的表达及应用研究”成功地将叶片黄化基因导入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中。育成品系在豫南自然条件下正季播种,三叶前叶片白化,三叶后叶片转绿,生长正常,标记性状十分明显。白化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低温条件有加强作用,高温条件下则不表达。
[作物育种研究] 市农科所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技术项目“江淮流域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利用自育的两用核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而成的豫两优香1号、豫两优688、青二优香1号、青两优916、特两优916等杂交稻组合,在产量观察试验比对照种Ⅱ优838两优培九增产10%以上。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育成的高直链淀粉品系52024优质糯稻品系5201852033、香稻品系52074红米品系53067、三系组合Ⅱ优9528、粤优688,在产量观察试验比对照种特优2035、Ⅱ优838显著增产。育成的优质稻银籼2024、珍珠糯、珍珠籼在品种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种Ⅱ优838增产极显著。“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课题育成的三系组合Ⅱ优1511在河南省南部稻区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稻谷567.6公斤,比对照种Ⅱ优838增产5.1%,居参试种第二位,已被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为2006年信阳市重点示范的苗头品种。“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课题育出了5个稳定的质核互雄性不育系,经测配筛选出一批强优势杂交油菜组合。其中信优2405、信优2406已经参加河南省优质油菜区域试验。“小麦新品种选育”课题育成的小麦新品种丰抗38已通过省小麦区域试验,顺利升入省小麦生产试验,并参加长江中下游片国家小麦区试。
[审定品种介绍]  2005年,市农科所报审的自育水稻新品种Ⅱ优550、两优培粳及引进水稻新品种B827均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Ⅱ优550、两优培粳的育成审定,丰富了我省稻种资源,为豫南稻区水稻品种的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Ⅱ优550是市农科所选育的三系籼型杂交稻新品种。2001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亩产稻谷810.0公斤,比对照种汕优63增产15.71%,达极显著水平。2002~2004年在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比对照增产,综合米质指标达部颁三级优质米标准。这是我省第一个省审籼型杂交稻品种。
两优粳培是市农科所杂交选育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在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京津冀稻区)的基础上,2004年又参加省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563.2公斤,较对照种豫粳6号增产7.3%,居所有参试种第一位,综合米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两优粳培是我省育成的第一个国审杂交稻品种,也是继信杂粳1号后第二个省审杂交粳稻品种。
[获奖成果介绍]  2005年,市农科所有4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优质高产糯稻新品种特糯2072的选育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稻信杂粳1号的培育与开发利用”获省农业综合开发一等奖,“代料香菇秋栽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信阳大宗农作物植保专家系统研制与开发”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特糯2072系市农科所利用荆糯6号为母本,创新种质资源92-0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中籼迟熟品种。20023月经第五届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特糯2072是迄今河南省南部稻区品种试验中唯一比秥稻对照种显著增产的糯稻品种,2001~2003年列为国家级水稻丰产示范品种,2002年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特糯2072全生育期136天左右,比838早熟5天左右。该品种幼苗叶片深绿,苗期叶片宽大挺直,出叶速度较快,茎蘖集散度适中,分蘖力中等,拔节后株型较紧凑,剑叶宽短直立,茎叶夹角小,抽穗快,整齐度好,主茎成穗与分蘖成穗均匀一致,灌浆快,籽粒充实饱满,叶片功能期长,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株高110厘米左右,穗长25厘米,穗大粒多,着粒较密,每穗150粒左右,结实率90%,千粒重26~27,糙米率79.6%,整精米率55.2%,直链淀粉含量1.9%,胶稠度100mm,长宽比3.2,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标《优质稻谷》糯稻标准。谷粒颖尖橙黄色,顶芒。特糯2072属多抗型品种,对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褐稻虱、白背稻虱等均有较强抗性,适宜在豫南稻区及长江流域中籼稻区作春稻或麦茬稻种植。河南省南部稻区已累计示范应用147.6万亩,亩产稻谷570公斤左右,亩增加效益可达150元左右。并被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江苏等省区引进示范种植。
[品种资源研究]  坚持为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服务的根本方向,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与利用。承担的全国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试验和河南省南部稻区品种试验筛选出籼型杂交稻协优52K52、先农505优航2号、红优5号和粳型杂交稻中种优2005等一批优良组合。“鲜食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高效种植技术研究”课题筛选出云甜玉1号、郑黑糯1号、紫玉糯等一批优良果蔬玉米品种。全国红麻区试等品种试验鉴定出H318H316LC0301V36等丰产、稳产、抗逆、优质红麻品种。小麦、油菜、茶叶、花生、食用菌、紫云英等品种试验也引进筛选出一批苗头品种。
[生态农业研究]  和谐是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关注生态健康、消减生态成本、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信阳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研究”课题,对稻米整个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污染的各环节与诸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制定了我市无公害稻米生产规程。基地示范表明,化学农药用量和防治面积均可减少50%以上,稻田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明显优化,稻米品质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达到绿色标准,每亩可增收100元以上。“信阳茶园主要病虫害生态调控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茶园病虫草及天敌资源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信阳茶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点,摸清了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掌握了天敌对病虫草害的控制规律,提出了天敌资源的保护、引进、繁殖、释放的路径措施,评估了现代物理防治技术对害虫的防控效应,筛选了茶园用无公害生物农药,制定了对信阳茶园主要病虫草害实施生态调控的可持续治理规范。在浉河区初步示范证明,每亩可节省防治费用15~20元,因销售无公害茶叶可增收100~150元,茶园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课题,制定了《信阳毛尖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和《信阳毛尖茶机械加工技术规程》,指导建立了1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5个毛尖茶机械加工示范基地,5月通过省科技厅项目中期评估。
[耕作技术研究]  豫南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提出了利用长生育期品种、实行强化栽培的技术策略,构建了适合豫南稻区应用的超高产粳稻品种群和精确定量栽培的技术框架,初步实现了亩产750公斤的生产目标。“豫南粳稻晚直播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筛选了适宜晚直播栽培的粳稻品种,初步解决了粳稻晚播轻便栽培面临的群体调控、综合防治、后期倒伏问题。自行设计的“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对生产上应用的水稻抛植苗育种技术进行了重大改进,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用工减少三分之二,投资减少57%,秧苗素质好,单产提高4.5%。“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引进与应用研究”课题,总结了代料香菇春、夏、秋三种栽培模式和技术规程,在菌种生产上提出了发菌、促熟“两段培菌管理法”,在香菇生产上提出了菌袋“定向管理技术”,在防杂技术上提出了“优势培菌法”,在南阳、驻马店、郑州和本市推广,显示了降低劳动强度、简化栽培工艺、降耗节本增效的良好效果。
[科技交流合作] 进一步深化了与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成功组织了河南省农科系统(南片)工作会议,先后接待国家、省有关部委厅局、市外农科院所考察团10多批次,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所进行学术交流,有18人次到东南沿海城市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考察先进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和管理经验,扩大了信阳在国内外的影响,提升了农科所的对外显示度。与省院业务关系日益密切,与县所纵向联合得到加强,单位整体功能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示范]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稻特糯2072的中试及示范”和省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多抗杂交稻信杂粳1号的示范与推广”建立超高产示范田500亩,核心示范区5500亩,带动面积15万亩,核心示范田平均亩产分别为620公斤、550公斤。“一抓一”项目“千亩茶叶科技示范园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含量的“三高”标准和景点化、生态化、良种化、优质化的“四化”要求,制定了高标准总体规划。在园区示范种植了白毫早、乌牛早、福鼎大白茶、中茶102、浙农1216个优良茶树品种,总面积达905亩,占示范园区总面积的90.5%,示范推广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茶园苗期管理技术、茶园修剪技术,技术覆盖面达100%,提高了园区茶叶生产的技术含量。
[农业科技普及]  以服务地方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已任,按照技术成熟、市场亟需、农民需求、地方支持原则,筛选主导品种、确定主推技术、实施主体培训,深入开展以作物栽培、良种繁育、植物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入户和三下乡活动,对农业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企管理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农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推进农业良种化、信息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进程,积极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订单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城乡6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培训人员800人以上,提高了成果转化率、科技入户率和农民收入。
[粮食订单服务]  按照科技支撑、公司牵头、基层组织、契约生产的运作机制,在罗山、平桥、息县、潢川、光山和商城等县区建立了32万亩的优质稻、专用稻、弱筋麦定单生产基地。农科所根据粮食部门的要求,提供了特糯2072、特优2035、豫籼9号、银籼2024、信阳234等优质专用稻麦良种。实行连片种植,严格防杂保纯,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推广控氮、增磷、补钾、添微平衡施肥技术,精心指导优质稻麦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围绕市场抓开发,依靠科技建基地,按照10%的加价幅度回收所有达标粮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通过科技服务、企业牵头,形成了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化格局。
[科技信息服务] “信阳市农科所网”内容不断丰富。其中有30多条信息被“中国兴农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中国旱稻网”“新华网”、“河南科技成果网”等网站收录。“信阳毛尖茶网”为信阳茶叶的信息交流、技术服务、对外销售提供了网上平台。全年编辑《信阳农业科技信息》20期,发布《病虫测报》10期,及时指导了全市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开发]  坚持开发强所方针,以丰源种业公司为成果孵化基地,挖掘自有品种,创新营销模式,实现了科技兴农与科技开发的双丰收。一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及种子交易会、新品种现场观摩会、新品种信息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品牌形象。二是加强销售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做到种方配套,树立良好信誉。三是建好网络,抓住终端,按照重点县区直到乡镇、一般县区做到县级的营销模式,对部分品种实行地区代理或包销的销售策略,加快品种推广、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资金安全、收到了双赢效果。公司开发的1511688、两优培粳、信杂粳1号以产量高品质好成为稻农新宠。
[科研条件建设]  谋全局,抓大事,成立了农科所茶叶研究中心,组建了茶叶评审室、茶叶检测分析实验室、茶叶加工实验室,改造了水稻、油菜、植保、土肥等学科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精密仪器设施,完善了本所科技试验园基础条件,组建了海南南繁基地,加强了成果转化主体所丰源种业公司的队伍建设,全所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人才队伍建设]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队伍。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有3名科技人员晋升研究员、副研究员职称。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接收了5名大学生充实科研队伍。按照用人所长原则,调整了4名中层干部,引进了1名经营人才,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全所一线科技人员的学历均达到了本科水平,有6名青年骨干继续深造。
[党的自身建设]  所党委以加强先进性建设为核心搞好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坚持把加强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重视理论武装,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水平。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领导班子解决复杂问题和各种矛盾的能力。通过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各级领导班子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按照提高围绕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科研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
[先进性教育活动] 根据市委的部署, 2月至6月市农科所开展了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党员的思想觉悟有了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科技创新工作得到有力推进。有1个党支部和1名党员被市直工委分别授予“五型”基层支部、“五好”党员称号,有6名科研人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所党委进一步梳理了工作思路,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强所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的工作主线,部署了创建省级水稻、茶叶科技创新基地的中心任务。通过教育活动,全体党员体会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自主科技创新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涵,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是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建立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迫切要求。
[和谐单位建设] 农科所是专家学者云集、各类人才共事的单位。所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激发创造活力、维护单位稳定六个本领的要求,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科研单位,努力开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坚持以服务职工为重点,妥善解决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收回了被当地群众占用的五里店三百多亩土地。3.3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通过验收。妥善解决了债务遗留问题。对职工子女进行技能培训。扩大职工生活和社会保障基金规模,500多人次受到救助和保障。作为牵头单位对河南路进行了街景整治。二是坚持以农业科研为中心,保持科研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月被省人事厅、省农科院联合授予“全省农业科研先进单位”称号。三是坚持以素质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4月获全市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参赛节目一等奖,7月获市直单位“火红的七月”大型广场活动优秀节目奖。四是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完善目标管理,加强过程控制,积极构建职能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科学高效的长效机制,保证政令畅通,提高工作绩效。2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4月被授予“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4月被市委保密局授予全市“保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市档案局授予“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上一篇:农业科技2006年
下一篇:农业科技2004年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