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01年
浏览次数:17  添加时间:2011-12-29 04:35

 

[简述] 2001年,市农科所紧紧围绕全市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科研布局,拓展核心业务,增强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做到了科研、开发、服务相互兼顾,改革、发展、稳定整体推进。有42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有10项科研成果分获省、市和上级业务部门奖励,1个自育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命名,2个水稻新组合(品系)参加国家区域试验,5个水稻新品系和一个小麦新品系参加省级区域试验,1个糯稻新品系被列为国家级丰产示范品种,2个水稻新品种参加省级生产示范,10个作物换代品种推荐生产使用。市农科所被市政府、农科院和省科协分别授予市目标任务完成先进单位、市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省农科系统科研先进单位和省科普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科研项目]  按照面向市场需求、服务当地经济、突出区域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市农科所开展农业科研项目23项:高产抗病优质稻、特种稻新品种选育;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水稻两系新组合选育;杂交水稻新组合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小麦育种;河南省南部小麦区试;豫南晚播优质及稻麦轻型栽培技术研究;粳稻新品种(组合)选育及应用;油菜品种区域试验(黄淮组);优质油菜新品种引种观察试验;华杂4号栽培试验;低档茶高效综合利用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香菇新品种筛选与应用研究;豫南生态类型区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测报应用技术研究;全国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瓜菜基质栽培技术研究;粳稻延后栽培施肥技术研究;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奶牛产奶量综合技术研究;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作为科研工作重中之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攻关研究取得新突破。一是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取得全面进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研究共种植各世代材料12个组合,194个株系,经花粉镜检及套袋自交结实测定,选留170个株系,435个单株留桩再生,部分高世代不育系农艺性状整齐一致,育性稳定,异交结实性好,配合力高。杂交籼稻组合选育研究组配测交组合470个,对上年入选的16个苗头组合进行了小面积试制种,在产量鉴定试验中12091、12092、12094、12100等4个组合亩产超过780kg,比汕优63增产5%以上。两优信粳系列组合制种技术进一步完善,花期相遇技术、稻粒黑粉病防治技术业已成熟,杂交种纯度达到99.8%,制种亩产达到187.63kg。二是常规水稻新品种育种目标继续优化。进一步加大优质稻、特种稻选育力度,共种植亲本材料117份;选种圃后代材料250个组合,951个株系;株系鉴定13个组合,56个株系;株系测产18个组合,52个株系,有9个株系表现较优,其中10344、10652比豫籼3号增产近30%。特种稻系列中的糯米、香米、红米新品系相继出圃,与各自对照种分别增产6.49~17.67%。三是一批新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区试。其中两优信粳2号是连续第二年参加国家区试,全国9个试点平均亩产567kg,比对照种豫粳6号增产8.2%,早熟8.5天,已安排参加2002年国家生产试验,比正常程序提前一年。特糯2072在省水稻生产试验中连续两年居首位,平均单产555.4kg,与粘稻对照种豫籼3号相比增产8.6%,与附加对照种汕优63相比增产2.93%,是我省迄今筛选出的唯一比粘稻对照种显著增产的糯稻品种,2001年参加国家区试,同年被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定为国家级丰产示范品种。两优信粳1号、培两优251、培矮64S/80127等3个两系杂交种和特优2035、信阳软米等2个常规种参加省区试。两优信粳1号是连续第2年参试,8个试点平均亩产637.6kg,居10个参试品种首位,比对照G豫粳6号增产6.01%。培两优251比对照种汕优63略有增产,但熟期提前5天,是我所首次参加省区试的自育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特优2035在省区试中平均亩产630.2kg,与汕优63持平,米质优于豫籼3号。同时还参加了省生产试验及陕西省水稻区试。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76.2kg,比汕优63增产3.2%。信阳软米平均亩产621.3kg,产量和品质均优于豫籼3号。四是自育水稻新品种青二籼通过省级审定。青二籼各项品质指标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比豫籼3号增产8%左右,已在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上通过审定(审定证号:豫审稻2001001),并建议在豫南稻区推广种植。水稻新品种选育初步形成了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市场化格局。此外,水稻优化栽培技术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提出了一套推迟粳稻播期和成熟期的技术措施,与春播相比,单产提高10%,精米外观透明度提高、垩白降低,糙米率、精米率提高1~3个百分点,为推进我市水稻优质化工程提供了配套技术支持。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阶段性突破。2001年种植株系测产品系94个,有9个综合性状优良,其中82011、82026比对照豫麦18增产44.5%、34.3%,已提升参加新品种比较试验。新品系信阳234在省区试中平均亩产356.6kg,比对照豫麦18增产4.82%,居参试品种第2位,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有望完成育成程序通过省级审定,在我市小麦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中担当重任。
[农业科研成果]  2001年,市农科所有1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其中主持类3项,协作类7项。主持的《高产多抗中籼稻新品种豫籼9号选育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信阳茶叶优质、高效、无公害综合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稳产、早熟、多抗小麦新品种豫麦51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成果质量和等次创下“八五”以来的新高。有42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刷新了2000年27篇的历史纪录。
[农业科技开发]  市农科所坚持围绕成果做文章,咬定转化不放松的指导思想,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引育、开发和产业化并举,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框架,为推进全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技术组装。进行了新品种的繁殖、制种、栽培技术的研究、组装和中试,解决了稻、麦、油、麻及食用菌新品种应用中的一些“瓶颈”问题,面向社会,宣传和提供优质原种、杂交种及配套技术。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按照科技支撑、企业牵头、基层组织、契约生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与基地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起较稳定的优质米生产基地10万亩,杂交稻制种基地2000亩,杂交油菜制种基地600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使企业增加了效益,农民增加了收入,本所也通过收取服务费实现了知识的价值。三是加强主体培育。于2000年投资100万元组建的信阳丰源种业有限公司是市农科所控股的科技型企业。2001年,市农科所又注入资产498万元,使注册资金达到598万元,购置了必需的种子检测设备,取得了由省种子管理部门核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具备了经营包括杂交种子在内的各种农作物种苗的资格,为坚持品种更新——技术配套——产品加工——创立品牌——形成产业的链式经营思路,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四是加强市场建设。按照功能完备、架构清晰、服务配套的原则,在继续构建和完善河南路种子农药化肥市场的同时,又投资160万元兴建了信阳市农科所消费品综合市场,进一步提高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河南路地区已成为我市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的主要集散地和辐射源。2001年,所属32个实体实现产值1428.31万元,弥补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185. 14万元。
[农业科技服务]  围绕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一是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市农科所立足科技人才优势,强化服务大局意识,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功能,全方位地开展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发表农业科技信息和工作建议文章66篇。其中在市政府《信阳政务信息》上刊发29篇,在市委《工作信息》、《信阳工作》上刊发7篇,在《信阳日报》上刊发了5篇。继1998、1999、2000年度我所连续获得市政府政务信息先进单位之后,2001年度又以市直单位总评分第一的成绩,蝉联先进单位称号。在市委《工作信息》2001年第1期刊发的“以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优质米品种开发”的生产建议文章,在《信阳工作》第8期刊发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探讨文章,在市政府《信阳政务信息》第9、16、30、65、99期以专期形式分别刊发的“关于巩固和发展我市香菇产业的对策”、“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于在我市实施草菇产业开发的建议”、“发展我市优质米生产的几点建议”“对调整我市农业结构问题的建议”等工作调研文章,为市领导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在《信阳日报》2月27日、6月20日、8月24日发表的“搞好种子产业经营,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市农科所驻村工作队开展三送活动”、“论发展我市优质米产业的策略”等多篇经验交流文章,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此外还在电台、电视台播发科技信息15条,编发了25期《信阳农业科技信息》,10期《信阳病虫测报》,送发市有关单位和领导,并在省农业信息网上发布,为我市科研工作和对外交流提供了信息支持。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承担各级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01年向全市推荐大宗农作物及特色农作物新品种10个。其中水稻新品种5个,小麦新品种2个,油菜新品种1个,花生新品种2个,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农业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品种依据。三是坚持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30次,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85期。其中驻村工作队举办60期,离退休专家举办15期,基地培训10期,印发技术资料3.5万份,传播农业新技术8项。四是实施科技扶贫行动。立足科技扶贫,强化造血功能,调整农业结构。两个对口扶贫村通过更换杂交稻品种,使2000亩水稻单产提高100kg,米质提高一个等级;通过更换花生品种,使200亩花生单产提高3倍;通过传授毛尖茶炒制技术,使茶叶品质大幅提高,与原炒青技术相比,增值近10倍。向对口扶贫村捐赠杂交稻种2000kg,价值1.6万元,花生种500kg,价值0.4   万元,现金0.28万元,共计2.28万元。2001年两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820元和1860元,连续3年稳定脱贫。
[人才队伍建设] 为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人才主体,对职工实行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的素质提升,着力构筑专家支撑系统和内脑保障系统。本年度抽调1名所长到省委党校学习,18名中层干部参加驻村工作队,选派1名科级干部下乡挂职锻炼。提拔科级干部1名,晋升研究员、副研究员各1名,助理研究员4名,接收应届本科生1名。1人被授予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被授予省优秀驻村工作者称号,1人被授予市科技拔尖人才称号,5人被授予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人被授予市政务信息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被授予市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知识分子的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科研条件建设] 本年度拨入科研事业费319.7万元,引进市外资金55.7万元。投资360.5万元,购置科研试验用地333.85亩,规划建成一座集科研、示范、开发、教学、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投资20万元购置了组培、化验仪器设备及14台微机,建成了单位局域网;投资160万元兴建的第3期职工住宅楼投入使用;追加投资16.8万元,建成高标准科技路4224 m2;投资15万元,拓宽了机关中心花坛,修建花岗石露天舞池420m2,种植花木500株,铺草坪200m2,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上一篇:农业科技2002年
下一篇:农业科技2000年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