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院年鉴
农业科技2018年
浏览次数:265  添加时间:2019-05-05 04:45
[简述]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是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信阳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承担69项国家、省、市项目,主持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茶叶专项。信阳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得到“国字号”牌子,“国家农业科学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是2018年农业农村部首批启动的36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之一。“信阳作物有害生物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与省农科院合作的“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河南省)”建设项目成为农业农村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支持专项。“河南省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科研设施维修改造”实施完成,“河南省茶叶技术标准委员会”通过筹建评估。获省农科系统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市社科二等奖1项。省审新品种2个,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品种8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个,植物新品种权授权3个,申报发明专利5项,发布省地方标准2项,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新品种33个。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著作3部。新增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实验站站长1人、副研究员6人、省“三区人才”16 人。获“2018年度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先进单位”“2018年度全市保密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单位”,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检。
[科研项目]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围绕农业产业需求,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承担科研项目6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14项,到帐项目经费2045.96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新增省级科技项目3项,“优质茶叶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专项进入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豫南稻区抗稻瘟病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进入省科技攻关,弱筋小麦专题进入“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省重大专项;市级科技项目2项,“豫南再生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弱筋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获市创新专项支持;社科项目4项,“农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入选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承担17组国家品种试验、10组省品种试验,共335个品种批次。通过区试筛选、典型展示和样板示范向全市推荐适合豫南地区种植的稻麦油麻新品种20余个。
[平台建设] 为更好地推进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加强农业领域长期定位观测监测站点建设,提升农业科学数据的观测、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水平,2018年1月30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第一批确定的36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是“国家农业科学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依托单位,植物保护领域共有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我院等4家院所入选。这是信阳市农科院继油菜、水稻、小麦、麻类、绿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6个信阳综合试验站和农业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后的又一国家级科技平台。国家农业科学植物保护信阳观测实验站将围绕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前沿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高标准推进实验站建设,并根据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观测监测指标清单和数据标准规范,完成淮河上游大别山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年度观测监测任务和数据提交工作,为国家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贡献“信阳力量”。此外,还有“河南省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河南省茶叶技术标准委员会”通过筹建评估。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科研设施维修改造”实施完成。
[品种选育]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动区域优势特色农作物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加强水稻、小麦、油菜、麻类、茶叶、花生、紫云英、食用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创制和筛选出一批遗传背景清楚、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水稻、油菜、小麦、茶树、花生、芝麻、麻类、紫云英、食用菌、蔬菜新种质。信优糯721(豫审稻20180002)、广优7289(豫审稻20180001)等两个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Y两优19等24个水稻新组合(品系)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组织的中间试验。广两优916、信香粳1号、信粳1787 、Y两优9826等4个水稻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信优糯721等3个水稻新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信麦69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信麦69、信麦1168等18个小麦新品种参加长江中下游、黄淮南片和河南省中间试验。创制出10多个观光油菜品种,3个菜蔬两用的油菜新品种,4个高油酸油菜新材料,18优质辛辣油菜、单杆油菜等优质种质资源。农业农村部登记信花425等2个花生新品种和6个蔬菜新品种。              
[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1)信阳市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实况调查。2018全市水稻种植面积550.2万亩(不含固始县),比上年减少5.3万亩,占秋粮作物种植面积的84.4%。本年度水稻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无明显不利影响,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有多个降水集中时段,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繁殖、稻螟虫的卵孵化及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流行。据统计,全市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223.1万亩次,比上年同期243.2万亩次减少8.3%。其中,水稻苗瘟、叶瘟在平桥、息县、淮滨、光山等县区局部田块发生较重,主要以叶瘟为主,发生面积27.5万亩,平均病叶率2.2%,最高18%。纹枯病发生面积26.8万亩,平均病株率3.6%,最高35%。二化螟一代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4.1万亩,每亩残虫量664头,最高5023头。稻蓟马发生面积27万亩,平均百丛虫量142头,最高1500多头。6月中下旬以后,随着强对流天气较多,两迁害虫开始迁入信阳市并迅速繁殖为害,稻飞虱发生面积9.2万亩,平均百丛虫量55头,最高田块1800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8.5万亩,平均卷叶率10%,最高田块卷叶率35%。草害在水稻直播田和土地流转大户机械插秧田块发生较重,主要是整地不平,化除不及时所致。表现为单双子叶杂草混合发生,以单子叶杂草为主,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其中,稗草、千金子、李氏禾、双穗雀稗等禾本科杂草占绝对优势。阔叶杂草鸭舌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明显抗药性,水花生有从田边向稻田蔓延的趋势。(2)豫南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试验。参加鉴定品种(组合)134个。筛选出了部分抗性品种(组合),同时检验了部分生产利用品种对当地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当地抗稻瘟品种的筛选及利用提供依据。(3)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近年来,豫南稻区稻飞虱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稻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抗药性。生产中迫切需要筛选出使用安全,效果稳定的新型农药。试验结果表明: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80g/亩略高于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防效。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生产中防治稻飞虱适宜用量为40-80g/亩,在稻飞虱若虫盛发期使用,虫口密度大时用上限,以确保防治效果。(4)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采用的主要技术:①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无纺布秧田阻隔育秧等措施预防病毒病、稻蓟马和稻螟虫技术,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打捞浪渣铲除越冬菌源技术及水稻健壮栽培技术等。②稻鸭共育控虫除草防病技术。③理化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昆虫性信息素及新型飞蛾干式诱捕器群集诱杀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④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技术。⑤科学使用高效低毒环保农药。在息县、平桥、罗山等5个示范县区建立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6个,示范面积1万亩,辐射带动生产示范12万亩。平桥区洋河镇在集成示范区开展稻虾共作示范,示范区面积260亩。水稻整个生长期间均未使用化学农药,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小龙虾亩产62.0公斤,稻谷亩产562.5公斤,粮食加工企业对其生产的“虾稻米”以比普通优质米高0.50元/公斤的价格进行收购,仅水稻亩增收就达160元。息县项店镇示范区5000亩,耕作制度以稻-麦轮作为主。农药使用量比示范区外农户自防区减少90%以上,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病虫防治成本降低约20%。亩产稻谷556.0公斤,比农民自防区亩增稻谷26公斤,亩增收65元。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1)水稻生产的机插育秧及机插等关键技术示范。重点开展了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和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①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罗山开展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模式技术示范。供秧14万盘,种植面积9000多亩。在平桥区利用叠盘暗出苗育供秧4000多亩。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培育的秧苗,秧苗整齐一致,秧苗素质好,质量较高,增产效果明显。②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麻地膜是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出来的完全可降解、无污染、高强度的环保型地膜产品。利用麻地膜培育的水稻机插秧有三大优势,一是秧苗素质高,二是秧苗盘根效果好,便于秧苗的运输,三是减少了机插时的空兜率,增产效果明显。2018年,在罗山县、平桥区开展麻地膜在机械化育插秧上的应用技术示范。其中,罗山县示范1000亩,结果显示:利用麻地膜铺在秧盘底部,培育出的机插秧苗盘根早、盘根实,可进行小苗移栽。秧苗移栽后发棵早,分蘖多,田间生长整齐均匀一致。亩产稻谷640.0公斤,比普通机械育插秧,亩增稻谷26.8kg,增产4.37%。(2)适宜信阳水稻机械直播生产的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示范。筛选出适宜机械直播的粳稻品种扬粳糯、扬粳3491、郑稻19、南粳9108、镇稻99、淮稻20等。在平桥区开展粳稻机械直播示范,示范面积2000亩,利用品种为9优418,平均稻谷产量在61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达到680公斤/亩,亩增收180元。罗山县利用南粳9108进行麦茬粳稻机械直播示范,示范面积500亩,平均亩产586公斤,高产田块达630公斤以上,亩增收220元。(3)水稻机插机播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示范。示范区主要集中在固始县金谷农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商城县大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水稻品种为盛泰优018、两优6326、桃优香占、丰两优香1号等,头季平均亩产稻谷500-580公斤,再生季150-20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达到250公斤以上。部分县区已把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作为全县农业主推技术之一。
[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品种培育。(1)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培育及筛选研究。信优糯721(豫审稻20180002)、广优7289(豫审稻20180001)等两个水稻品种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Y两优19等24个水稻新组合(品系)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组织的中间试验。其中:参加生产试验的籼稻品种2个,粳稻品种2个;参加区域试验的籼稻品种7个,粳稻品种3个;参加品比试验的籼稻品种6个,粳稻品种4个。(2)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种质资源的创制。开展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倒、耐旱以及养分高效利用等优异基因的鉴定及利用,创制出一批优质、高抗稻瘟病的中间材料;转育出信85032s、信1091Awx等一批稳定的水稻两系、三系不育系;筛选出信丰20、信丰9328等一批强恢复系材料,利用其组配的品种在前期产量试验中表现显著的杂种优势。(3)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高产示范。在平桥区、罗山、潢川县等县区结合高产创建工作,建立了新品种新技术百亩示范方7个,千亩示范方4个,万亩示范方1 个。采用泥质法育秧、机插秧、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取得较好地示范效果。在平桥区五里镇顾店村继续开展优质糯稻-珍珠糯高产示范,示范面积1040亩,示范区平均亩产585.0公斤,比当地大面积生产增产4.5%。通过订单农业其稻谷价格比普通籼稻高20%以上,示范区亩增加效益260元。罗山县把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百亩核心示范点安排在东铺镇贫困村孙店村,千亩方安排在尤店乡罗洼村,万亩方安排在子路镇朱湾村、李楼村。在高产示范区分别采用人工插秧、抛秧、机插秧等多种移栽方式,并广泛采用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应用品种主要有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两优688等优质高产品种。示范区百亩方平均单产682.5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产量585.0公斤,增产97.5公斤,幅度达16.67%;千亩方平均单产608.3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亩增产38.3公斤,增幅达6.7﹪;万亩方平均单产588.2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8.2公斤,增产幅度达3.2%。2018年在息县孙庙乡示范9优418、隆优1715号等粳稻品种4万多亩,表现出大面积均衡增产,万亩方比上年平均增产10%以上,千亩片增产可达15%以上。其中,3个百亩集中连片核心示范区,亩产量最高达816.5公斤。优质粳稻生产已成为促进当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1)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示范。紫云英是信阳的传统绿肥作物,农民有种植紫云英作冬季绿肥的传统习惯。利用绿肥与水稻轮作,绿肥还田,进行水稻养分有机替代,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因使用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达到增产增收,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效果。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紫云英作绿肥翻压短期内可以不施用化学肥料,水稻减产不显著;翻压紫云英2000公斤/亩,可减少化肥用量20%,增产11.8%,效果最好。2018年在罗山县子路镇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肥替代化肥大面积示范,示范面积1600亩。示范选用紫云英、毛叶苕子两种绿肥分别与水稻轮作。结果表明:实施水稻养分有机替代技术,化肥用量减少20%,每亩可以节约肥料投入37元,平均增产4.5%。(2)稻田培肥及水稻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示范。在罗山子路问津合作社、平桥区成秀优质米合作社实施,示范面积分别为800亩和1300亩,示范品种为珍珠糯和C两优华占。示范区每亩施纯氮8-10公斤,基蘖肥比例为7:3,比大田生产减施纯氮3公斤左右。示范表明:利用水稻两段栽培技术与传统一炮轰施肥方法相比,穗粒数明显增多,抗倒能力增强,成穗率较高,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4%,个别田块增产10%以上。减少肥料投入和增产稻谷两项合计,每亩增收节支80元以上。
[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1)再生稻试验、示范面积迅速扩大。经过多年攻关,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逐渐成熟,再生稻作为新的种植模式在豫南稻区产生了一定影响,为部分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所接受。根据《信阳市2018年再生稻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信政办[2018]20号文,各县区加大了再生稻示范应用力度,打造优质再生稻米品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商城县把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作为全县农业主推技术,全县机收蓄留再生稻示范面积达到4.5万亩。该县双椿铺镇友信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再生稻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及帮扶户发展再生稻6000余亩。大面积生产两季平均亩产超过了800公斤。其中,头季产量和当地一季中稻产量相当,再生季亩产稻谷200公斤左右。当地稻米加工企业以高于普通优质稻谷0.20-0.24元/公斤的价格进行收购,扣除再生季投入后,亩增加效益210元。(2)水稻生长期间高低温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本年度河南省南部稻区水稻分蘖中后期,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6/28-7/9,日照时数为3.3小时),对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水稻病虫害发生流行,信阳农科院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研判极端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时预警并提出应对措施。向市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上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有效降低气象因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七月中下旬河南省南部稻区遭遇第一个持续高温天气过程,时值豫南稻区再生稻大面积进入抽穗灌浆期,信阳农科院发布高温热害预警并提出采取保持田间水层、井灌降温、喷施生物调节剂及采用物理方法等调控措施,降低了高温对上再生稻正季水稻的危害,降低了损失,确保了正季和再生稻双高产。(3)对当地主栽品种耐高低温性进行综合评价。本年度水稻生长期间气温基本正常,极端高温出现的日数少,持续时间短,极端温度不高。虽然7/14-7/26遭遇持续日最高温度超过34℃的高温天气,但大面积生产中籼稻时值水稻幼穗分化中期,持续高温天气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小;除少部分抽穗稍晚的再生稻品种恰值开花灌浆期,部分对高温敏感的品种结实率比常年明显降低。本年度生产中利用的主栽籼稻品种结实率在80%以上,结实正常;粳稻品种因播种较迟,抽穗期在8月中旬,未遇到高温天气,结实正常。
[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豫南粳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及应用。(1)高产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筛选。光灿9号、南粳3908、武运粳31号、南粳2728等4个品种亩产稻谷均在560公斤以上;扬粳805、淮稻5号、南粳9108、新农稻1号、香软玉等5个品种亩产稻谷均在530 公斤以上,综合性状表现优良。以上9个品种计划推荐参加下年优质粳稻品种展示试验,并在豫南稻区示范种植。(2)完善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结合豫南的气候特点、种植制度和粳稻的生理特性,对豫南粳稻适宜的播种期、高产群体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完善豫南粳稻晚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时期开展试验研究,利用品种为粳稻主裁品种郑稻19和郑糯2112,两品种均以亩施13.5公斤纯N产量最高,N农学效率分别为8.4和8.7。高产群体应在群体达到20万/亩时开始晒田,最高峰时以不超过24万为宜,亩有效穗18-20万穗为佳。(3)优质粳稻高产示范。2018年优质粳稻高产示范基地7个。其中万亩示范区2个,实施地点在息县孙庙乡和平桥区吴家店乡,核心示范面积1.2万亩分别为1.5万亩,辐射带动当地粳稻生产5万多亩,利用品种主要为9优418、南粳9108等。千亩示范片2个,分别在罗山县和光山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是河南省科技厅对口帮扶的一个贫困村,全村粳稻示范种植面积2250亩,应用品种为南粳9108。示范区主推技术为粳稻晚播技术、泥质法育抛秧技术及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平均产量在620公斤,比当地大面积生产增产70公斤以上,亩增收200元左右。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合作社利用粳稻晚播、机械化移栽及两段施肥技术,示范面积1000余亩,应用品种为南粳9108等。百亩示范方3个,其中,罗山子路镇示范面积300亩,应用品种为南粳9108,主要采用机械直播技术,实际产产量在670公斤以上,亩增收节资200元左右,示范效果良好。
[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油菜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服务行动。(1)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以示范集成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多功能开发利用技术目标,在7个示范县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产品核心示范区16个,核心示范区面积4.51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32.5万亩,机收率90%以上。示范区亩油菜田节本120元,增加收入150元。(2)油菜品种筛选。筛选适合本区域种植的绿色高产高效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7个:华油杂62、中油杂19、杂双6号、丰油10号(杂98033)、大地199、常油9号、宁杂1838。(3)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主推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以绿色高产高效为核心,重点示范推广机械直播-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采取“适期播种、增加密度、种肥同播、缓控释肥、化学调控、开沟排渍、封闭除草、机械收获”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路线,实现了亩成本控制在300元、亩产达到400斤、亩纯效益达到500元的“345”经济目标。(4)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试验示范。按照“采油菜苔——赏油菜花——收油菜籽”的种植模式,结合信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路线,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和金刚台镇、新县吴陈河镇、泗店-田铺、古村落西河和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光山县仙居乡等建立彩色花油菜观光旅游区8个。筛选信黄321(深黄色)、信黄322(深黄色)、白翠322(乳白色)、信白308(纯白色)、信光903(紫杆、土黄花)等5个彩色花油菜新品系,引进淡橙色、橙色、深橙色、粉橙色、红橙色、粉红色和桃红色等7种色彩的油菜品系,开展彩色油菜花试验示范,提高油菜观光利用价值,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5)油菜病虫草害监测及防治。每个示范县都选1-2个示范基地作为病虫草害的固定监测点,油菜各个生育阶段主要病虫草害为监测对象,建立、完善油菜病虫草害优势种类记录档案,定期向示范县区发送预测情报。其中,固始县沙河乡建立油菜菌核病全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飞防面积2000亩,综合防治指导面积10万亩,防治效果达80%以上。7个示范县区共建立根肿病、黑胫病病原及主要害虫监控区8个,监控覆盖面积30万亩以上。
[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机采鲜叶加工工艺,生产适宜大众消费的机采机制绿茶产品。以罗山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罗山申林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为试验基地,形成了春茶生产名茶信阳毛尖,夏秋茶生产大众消费的绿茶产品的产品生产模式。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春季生产名优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信阳红茶,秋茶后施基肥。示范基地面积1500亩。申林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春季生产名优茶,春茶后进行机械修剪并进行追肥,夏秋茶采用机采鲜叶生产大众消费产品—薮北炒青茶,秋茶后施基肥。示范基地面积1500亩。
[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继续开展信阳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1)灰茶尺蠖、茶毛虫测报和茶树叶部螨类监测。调查记录及数据及时上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示范。示范应用LED杀虫灯无害化治理茶树有害生物7000亩,其中信阳申林茶业有限公司示范推广3000亩,浉河区三都茶叶合作社示范面积4000亩。无害化治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茶园全年不使用化学农药,仅施用1~2次的6%苦参碱就把茶树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阈值之内。(3)性诱剂示范。示范推广应用鳞翅目性信息素防控灰茶尺蠖600亩,其中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示范基地200亩;新县大地有限公司300亩;浉河区沁潭绿茶叶农民合作社100亩,通过使用灰尺蠖性诱剂诱芯诱杀成虫,实现了茶园不用施药达到防控灰尺蠖的目的,效果很好。(4)粘虫色板试验示范。示范推广粘虫色板无害化治理茶树有害生物3000亩,其中信阳申林茶业有限公司示范推广2000亩,浉河区郝家冲茶园示范面积1000亩,粘虫色板属茶树害虫无公害物理防控技术,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安全水平,改善了茶园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
[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 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开展了小麦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行动。(1)稻茬麦区小麦抗逆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选育和筛选出了一批适宜豫南稻茬麦区种植耐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如扬麦15、扬麦13、宁麦13、天民198、丰德存麦5号、扬麦22、扬麦23、西农539、豫信11、信麦69等。适宜推广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主要有扬麦15、扬麦13、扬麦18、宁麦13、扬辐麦2号、生选6号、皖西麦0638以及新认定的弱筋小麦品种郑麦103、郑麦113、信麦156、信麦129、信麦1168等,为信阳区域品种利用提供了依据。确立了基于不同生产目标的稻茬麦栽培管理指标。研制了稻麦轮作套种播种技术。研发的稻茬小麦抗逆减灾集成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针对稻茬麦田隐形灾害多、湿(渍)害重、产量较低、种麦比较效益低等问题,推广以“四改两推一优”为重点的豫南小麦抗逆增产高效生产技术,逐步形成了“种田大户试种-核心示范区-辐射影响区”的放大推广模式, 2018年达到50万亩以上。(2)完成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小麦专项和“稻茬麦区弱筋小麦抗渍提质绿色增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建设千亩示范方1个,百亩示范方2个,面积1340亩,技术辐射面积达到20万亩。培育种植小麦50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60多家,以生产绿色、有机弱筋小麦为主。五粮液、茅台集团在淮滨县、息县、固始县等县区签订绿色、有机弱筋小麦订单生产合同。农户因生产弱筋小麦一般每斤多卖0.1-0.4元,绿色、有机的卖价更高,亩增收60-350元,年增收1.5亿元以上。
[科技创新产出]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聚焦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攻关,集成示范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了信阳现代农业的发展。(1)科研成果。获省农科系统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市社科二等奖1项。省审新品种2个,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品种8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个,植物新品种权授权3个,申报发明专利5项,发布省地方标准2项,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新品种33个。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著作3部。创制和筛选出一批遗传背景清楚、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的水稻、油菜、小麦、茶树、花生、麻类、紫云英、食用菌新种质。(2)学科建设。发挥优势,聚焦建设、强化载体、突出特点,地方高水平农业学科建设有序推进。水稻学科承担研究项目22项,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验收。农业农村部“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正在招投标,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科研设施维修改造” 正在紧张施工。2个水稻新品种通过河南审定,24个水稻新品种参加国家、科企联合体及河南省中间试验。发表论文8篇。广两优916等4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信优糯721等3个水稻新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河南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发布实施,再生稻成为全市科技脱贫产业的重要抓手和亮点产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多次,培训种植业大户及基层农技术人员3000多人次。获省农科系统二等奖2项。小麦学科18个品种参加国家和省中间试验,集成栽培技术规程一套,已推广应用,已申报省级标准。申报专利5项。获省农科系统贰等奖1项,发表论文4篇,出版著作1部,申请新品种权保护1件。推荐适宜豫南生产种植的小麦新品种3个。1人被省农业厅聘为淮滨县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开展技术培训25场次,培训各类人员30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50次。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油料学科承担研究项目19项。油菜新品种选育与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河南省重大专项子项目结题验收,河南省农科系统花生、芝麻育种技术创新协同体和“四优四化”花生专项工作全面完成。承担国家油菜体系会议1次、省“四优四化”花生专项现场观摩会2次,获省农科系统贰等奖1项。发表论文2篇。1个花生品种参加省级试验,2个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加强菜油两用型、观光油菜、早熟宜密植机械种植油菜的选育,信油杂817、信油杂319比对照种秦油7号增产分别达6.8%、3.7%。植保学科承担2个项目和1个院重点课题,“农业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正在招标。签订了“国家农业科学信阳植物保护实验站”任务书,“河南省植保工程技术中心”获批建设,稻瘟病抗性鉴定课题取得显著进展,横向合作研究进一步扩大。报送的测报信息得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监测预警创新联盟学科群的关注和重视。资环学科加强学科调整,聚力土壤肥料实验室建设。全面完成相关课题,申报发明专利1件,发表论文5篇。茶叶学科主持承担省“四优四化”优质茶叶专项,到位经费350 万元。发表论文 4 篇,出版专著 1部,起草省地方标准1项,成果登记1项,获省农科系统奖一等奖1项,举办了学术讲座和培训会 6 次,培训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 500 多人次。开展“茶园绿色防控”“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预报”。食用菌和蔬菜学科承担省“四优四化”优质蔬菜、优质食用菌专项任务2项,获得省农科系统一等奖1项,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品种6个,申请发明专利2项,制订省地方标准1个,发表论文3篇。(4)人才建设。一批人才“茁壮成长”。新增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实验站站长1人、副研究员6人、省“三区人才”16 人,补充“新鲜血液”12人,而且这些青年才俊有很好的多样性。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4个,向省院报备科研团队22个。在国家和省级组织中的任职稳步增长,专家任国家或省试验(实验)站站长人数达到11人,我院已成为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合作目标的区域核心力量。 
[农业科技服务]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强化科技服务,助推区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1)院县共建。发挥国家和河南省产业技术体系的战略节点作用,把信阳全境(包括固始)纳入到国家和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区,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名片,形成信阳优质水稻、毛尖茶叶、机收优质油菜、弱筋小麦产业集聚区,打造了全国紫云英种子繁育基地和段木黑木耳、银耳生产基地。院县共建、成果示范书写了一批“信阳标本”。(2)科技服务。“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信阳市农科院承担专项由小麦、花生、果蔬,扩展到茶叶。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23个科技特派员联系村,围绕水稻、小麦、油料、茶叶、食用菌、蔬菜和绿色无公害农特产品开发,与“四优四化”等示范推广项目结合起来,开展科技服务和基层创业活动,发挥了科技支撑引领作用。7人获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在对口扶贫村,发挥科技优势,打造再生稻、稻蟹共养、甜玉米、蔬菜种植等特色科技扶贫项目,建设2个产业扶贫基地。坚持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住不了的建起来,建好了的靓起来,息县小茴店镇张老庄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3)产业引领。深化院县合作,建设示范基地57个,深入实施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推广优质水稻品种400多万亩、晚播粳稻100多万亩、“泥质法”育秧抛栽技术150万亩、再生稻8.4万亩,豫南稻区水稻耕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稻茬弱筋麦质量效益“双提升”示范30万亩,助推沿淮“弱麦强县”建设,信阳弱筋麦成为茅台集团、五粮液集团订单产品。油菜、花生、芝麻和油茶多元化发展。发掘油菜多功能价值,开展油用、花用、菜用、肥用油菜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以多彩油菜助力平桥、新县、商城油菜观光村、观光带和观光区建设,发展7.6万亩“花海经济”。绿肥减肥增效影响力不断扩大,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初见成效。把农科院当作师范学院来办,推进“信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服务行动”,把科技服务重点放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之中,实施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培育出了一批优质水稻、茶叶、油菜、油茶、花生、芝麻、木耳、香菇、弱筋小麦生产示范样板。讲好信阳农业科技故事,在媒体和内参上发表科技服务稿件174条,发出了农科院的“好声音”,发布“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在打造“中国优质糯米之乡”“中国毛尖之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构建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预警,发布10期“信阳病虫测报”,为减轻灾害风险打提前量,提升了信阳主要农作物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科技交流合作]2018年,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坚持与国家和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通过搭建创新网络、集成科技资源、链接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开展协同攻关,有效地了提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呈现出需求引导研发、技术提升产业的良好格局。与省院粮作所“抱团”申报的农业部“豫鄂皖低山平原农区综合试验基地(河南省)”项目启动建设。承办国家“油菜植保技术研讨会暨菌核病飞防现场观摩会”,主办省“水稻钵体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项目演示会” “再生稻与钵苗机插现场观摩暨培训会”“罗山县再生稻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稻茬小麦高产高效现场观摩测产暨技术培训会”“稻茬小麦机械化整地播种现场观摩暨秋播技术培训会”“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推广应用示范”放蜂现场观摩交流会,承办省“四优四化”优质花生、优质小麦、优质果蔬3个专项4场观摩会和优质茶叶专项启动会,举办“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研究进展”学术报告会、“中国(杭州)国家茶产业指数编制数据采集”培训工作会,全面完成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和国家水稻小麦创新协同体工作,全面完成省“四优四化”专项、省花生芝麻创新协同体、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茶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省优势特色学科(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工作,构建了上中下游协同攻关新模式,形成了多学科集成综合解决区域重大问题新途径。张新友院士,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杨亚军研究员等知名专家到信阳指导工作,一批创新成果在信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信阳市农科院已成为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合作目标的区域核心力量。 

上一篇:农业科技2019年
下一篇:农业科技2017年
 

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分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信阳市民权南街20号 邮编:464000
联系电话:0376-6691703
豫ICP备10022207号